如果你以为中国仍然只是“世界工厂”,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今天的中国,早已从一个制造大国,成长为在电力领域占据领头羊的能源强国。从发电量到技术创新,从装备制造到项目建设,中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重新定义全球能源格局。
其中,风电产业的进展尤为引人注目,尤其是最近,明阳智能这一中国风电巨头,被英国看中,迎来了重大机会。英国不仅主动邀请明阳在苏格兰建设全产业链制造基地,还承诺提供土地和政策支持,预计初期投资额将达到142亿块钱。这不仅仅是设备的出口,更是中国风电产业链的一次全方位“出海”,展现了技术与实力的双向合作。
中国在发电领域的成就早有声名。十几年前,中国就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发电国。如今,中国的发电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相当于2.5个美国,或5个印度的总和。更有国际机构预测,到2026年,中国的发电量占比将进一步增加。
简而言之,全球每三度电中,就有一度来自中国。但中国的强大不仅体现在发电量上,更重要的是“发电质量”。中国的技术水平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尤其是在风电领域。
举个例子,现代海上风电机组的叶片长度已接近150米,相当于一座50层高的大楼。这并非为了炫技,而是因为风机越大,捕风效率就越高,发电能力也越强。现在中国最大的海上风电机组,每转一圈就能发出超过60度电,一年下来,这样的风机能为超过五万户家庭提供一整年的电力。
不仅如此,海上风电设备的稳定性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台风频发的区域,风机需要具备超强的抗风能力。中国的漂浮式风电机组,甚至能在17级超强台风面前,稳定发电,持续供电。例如,2025年广东阳江遭遇超强台风时,当地的1700多台漂浮式风机都安然无恙,展示了中国制造的强大韧性。
不为人知的是,全球风电产业链中,中国的份额已接近“半壁江山”。从叶片、齿轮箱到发电机和控制管理系统,中国制造的份额分别达到64%、80%和73%。在全球前十的风电整机厂商中,中国占据了六席。
然而,近年来中国风电企业的“出海”方式已不再局限于“卖风机”。我们输出的是从设计、制造到建设和运营的完整产业链能力。这也是英国决定与明阳智能合作的原因之一。
过去,英国的风电制造能力较弱,严重依赖从欧洲进口。然而,2024年的红海危机使得设备运输受阻,英国的风电项目一度停滞,电力供应也陷入紧张。这促使英国认识到,必须在本土建立完整的风电产业链。
而明阳智能恰好能提供这样的“交钥匙工程”。除了全球领先的大容量海上风机,明阳还具备从打桩、安装到运维、电网接入的全程工程能力。更为独特的是,明阳本身就是风电场的投资方和运营商,全面掌握风电全生命周期的经验与技术。
虽然欧洲是风电技术的发源地,丹麦发明了三叶片风机,德国推动了直驱永磁技术,欧洲企业如维斯塔斯、西门子歌美飒长期主导着市场,但如今英国为何要绕过邻国,主动与中国企业合作?
答案其实很简单——中国风电的“性价比”和“工程能力”已让欧洲无法忽视。海上风电工程难度极大,特别是近海项目需要在海底打桩,远海项目则需漂浮式基础,并面临盐蚀、海浪、台风等诸多挑战。中国企业在这些复杂海域的施工经验比较丰富,工期短,成本可控,而且工程质量一流。
此外,英国脱欧后不再受到欧盟贸易保护政策的限制,可以自由选择合作伙伴。中国企业技术成熟、供应链完善,整体造价远低于欧洲厂商,因此成为了更务实的选择。
如果明阳智能在苏格兰的制造基地顺利建成,这将为英国提供强大的本土风电产业链。英国不仅仅可以使用中国的风机,还能在本土进行生产、组装和运维,最终实现能源自主。
明阳智能之所以能得到英国的青睐,离不开其强大的总实力。2024年,中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量中,明阳占据了近三分之一的份额。它不仅是设备制造商,还是项目开发商,既具备硬实力,又拥有丰富的运营经验。
然而,中国的风电企业远不止明阳一家。像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上海电气等企业,也在全世界内展开了布局,海外项目如火如荼。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风电产业的竞争力并非由某一企业单打独斗,而是整个产业链集体崛起。
从东海到北海,从近海到远海,中国风电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不仅仅可以制造出全球最大的风机,还能成功打造最可靠的海上风电项目。
如果明阳智能的英国基地如期投产,这将彻底改写欧洲风电市场的竞争格局。到时,欧洲风电设备市场的九成将由本土公司可以提供,而中国品牌占比仍然较低。但随着明阳等中国企业的扎根,“中国制造”将不单单是“进口产品”,而是成为本土供应链的一部分。
这意味着,中国的风电企业将打破贸易壁垒,与维斯塔斯、西门子歌美飒等全球巨头在同一赛道上竞争。这个合作,正是中国风电产业进军全球市场的第一步。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海上风电将在慢慢的变多的国家成为战略选择。中国在技术、成本和工程上的综合优势,正使其成为这场全球能源革命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