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能破局。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要素,知识产权在常州市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最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9—2023年,常州市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从2581件增至8122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36.58件增至69.13件;全市有效注册商标数从突破10万件增长至18.58万件;全市专利代理主营机构达54家,增长逾3倍。
市场的反应就是最优注脚。近年来,常州市以打造全链条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为抓手,优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各领域营商环境,助力各类创新主体提升生产力。
前不久,龙城精锻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空心轴实现小批量生产。产品进入市场的同时,申报的发明专利也正式获批,为创新产品迅速撑起专利“保护伞”。
“通过快速申请专利、快速推向市场,产品目前在行业中处于领先位置,我们也有望成为国内少数实现空心轴产业化的企业。”龙城精锻知识产权中心主任孙伟介绍,该产品在制备工艺上采用了行业先进的精密旋锻工艺技术,大幅度提高了材料利用率,对锻造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具有示范作用。为此,公司在产品正式投放市场前就申请了专利,为实现产业化做准备。
龙城精锻技术及知识产权总监王玲介绍,公司一向重视知识产权积累,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和氢能领域都有专利产出。其中,中国专利奖获奖专利涉及的产品“混合励磁发电机爪极”每年为公司创造销售额约3亿元。
像龙城精锻一样注重科学技术创新投入、加大知识产权布局的企业,近年来在常州争相“冒尖”。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市知识产权创造增量优、存量扩,截至2023年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7098件,同比增长25.53%,增幅居苏南第一,高维持年限发明专利达6458件。
为保护企业创新活力,激发更多高质量发明创造产出,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从做优知识产权服务着手,积极推广市级项目、向上争取省级项目,以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项目等助推技术产品研制。通过实施市专利强链计划,常州市已支持20家企业围绕重点研发项目开展专利导航,目前共增加有效专利1297件。2023年,常州市省工业品牌和高价值专利项目立项数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二,全市17家企业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居全省第三。
一端连着创新,一端连着市场,全国首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常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落地6年来,为常州市企业知识产权申报与维权搭建了“快速路”。
“从企业申报专利前的快速预审,到侵权纠纷发生后的案件受理、调解与维权援助,中心为企业的多种需求提供一站式指导。”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副主任陈涛说。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下放给中心的专利预审通道,发明专利授权时间从原来的近2年缩短至2—3个月。
“对照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心将在现有预审中心、保护中心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自身国家级平台资源,探索核心产业智库建设等,向决策支持中心转变。”陈涛说。
常州市获批建设国家第一批知识产权纠纷快速处理试点地区后,迅速制定有关方案与规定。同时,依托一中心、多平台,协同推进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与市中院、公安局、科教城管委会分别签署多个“保护协作备忘录”,建立常态化知识产权保护对接平台。目前,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周期由原来的3个月缩短至平均45天,促进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提速增效。
近年来,常州市先后获批建设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国家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2023年,常州市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被国家4部委联合表彰为“成绩突出集体”,连续5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通报表扬。
3月下旬,常州市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发行,成为常州市推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里程碑。
“知识产权要动起来、活起来,我们推动辖市(区)和企业一同进行了证券化的有益探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保护处处长钱锋说。据了解,该产品首期发行1亿元,选取了常州经开区11家“专精特新”企业“入池”,以60项专利为基础资产提供质押,通过专利权许可方式形成预期收益现金流。
推动“知产”变“资产”,近年来,常州市一直在优化以专利质押融资为重点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2023年,全市专利商标质押项目数468件,质押融资额达76.29亿元,较2019年的7亿余元实现大幅增长。
“在锻造新质生产力方面,着力带领企业做大创新、做实转化、做深保护、做强管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局长吴小华说,将聚焦提升传统生产力,锚定解决“卡脖子”问题,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享受专利优先审查等惠企政策,搭建“政府+”平台等,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知识产权赋能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