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刚进城的李建东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宽阔的马路边,到处是错落有致的各式厂房和企业办公大楼若非出租车司机提醒“这就是你的家乡”,他还怀疑自己置身于梦境呢!
离乡20多年的他真不敢相信这就是他的家乡。一问才知,他所看到的是内蒙古的一个重点工业开发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工业园。而离乡前,这里原本是一片盐碱滩。
更让他惊奇的是,由于工业化的推进,当地已有几万农民告别“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并变身成为产业工人。
也许李建东不会想到,短短几天前的10月15日,同样是南下创业20多年的内蒙古人张文飞也回到了家乡。经过考察,他的感受与李建东不同:“内蒙古的工业发展确实很快,但与国内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相比,我们还有差距,更需要有新的突破。”
他们的所见所闻是内蒙古在工业化发展中的一个缩影。现在,在纵横118万平方公里的内蒙古大地上,已掀起一场迎战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工业化变革浪潮。
和他们一样,在这场蔚为壮观的变革浪潮中,许多关心内蒙古的人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三大问题:在工业化变革浪潮的洗礼下,内蒙古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宝库里有没有淘到真金?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工业化变革中,亟待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内蒙古将面对哪些压力?内蒙古如何肩负起新一轮工业化变革的重大使命?
新世纪以来,内蒙古工业增加值由500多亿元到突破5600亿元仅用了9年时间,平均每年至少超越一个省区。翻开内蒙古工业经济发展大事记,在“科技支撑工业发展”的有关章节里,我们正真看到了全区工业不断走进前列的脉动
我区建成的国内首条利用生物质资源生产生物柴油的生产线和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镍氢动力电池自动生产线,使内蒙古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之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内蒙古一家重型汽车公司自行研制生产的360吨矿用自卸汽车,其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头羊,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填补了我国矿用车在这一吨位的空白。
鄂尔多斯一家公司研制生产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高端自动变速器和首款达到“欧4”排放标准的乘用车柴油发动机,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清洁型柴油发动机,填补了中国清洁发动机生产领域的空白。
通辽市年产20万吨的乙二醇生产线,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第一套煤制乙二醇的工业示范装置;蒙西神华煤制烯烃项目,是世界首套、全球最大的以煤为原料生产烯烃的煤化工项目这些项目的投产,使内蒙古在“延长产业链、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之路上又跨出一大步。
2008年,在包头市成功下线的国际首创兆瓦级双电枢混合励磁风力发电机,使我国首次拥有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与国际接轨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从而一举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大大降低了风电项目投资。目前,我区风电装机容量突破千万千瓦,稳居全国第一,内蒙古也因此成为国内风电工业发展的示范者。
2009年11月,全球首台3.6万吨垂直挤压机在蒙西地区实现批量生产。通过这一生产线,不仅能为我国的电力、石油、航天航空、船舶工业等领域提供急需的高强度、大口径、厚壁的无缝钢管,而且一举打破了美、德、日在这一领域多年的垄断。
目前,内蒙古拥有“全国第一”和“国际领先”的技术、工艺近40项,覆盖能源、农畜产品加工、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真正彰显了内蒙古工业经济的科技含量。
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经济总量上了9个千亿元的台阶,人均GDP现已接近7000美元,工业经济提高速度累计7年名列全国第一,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省区经济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内蒙古也由此进入工业化发展的最关键时期。根据世界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一时期也是诸多矛盾集中和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压力最大的时期。
为了赶英超美,在上世纪的一五规划中,中国选择了重化工业起步的超常规工业化道路,形成了重工业增长自我服务、自我循环的局面,消费品严重短缺,从而形成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受这一体制影响,加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始终没形成重工业与其它产业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全区工业品“高积累、低消费、低效率”状况一直未得到根本改善。直到目前,内蒙古的内需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贡献率仍低于投资40多个百分点。目前,上海市内需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80%以上,最终消费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贡献率也达到50%左右;浙江省的内需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0%左右。由于缺乏内需的强有力支撑,我区在工业化进程中仍面临着来自内需乏力的压力。
在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10多年的时间里,未解决煤炭、电力等能源危机,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内蒙古主要是依靠扩大生产能力的外延式发展实现了工业的迅速增加。但在增长的同时,其“后遗症”也逐渐凸显出来,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工业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渗透到了技术、产品、企业管理等所有的领域,后来又不得不淘汰掉了能源工业领域的数千万吨落后产能。这个教训是深刻的,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为淘汰落后产能与节能降耗而奔走呼号。能这样说,结构性矛盾若不完全解决,内蒙古的工业化成效将大打折扣。
虽然我区煤炭、稀土产品等工业品产量和电力外送量已居全国第一,但真正衡量工业化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却相对滞后。目前,全区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稀土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创造的所有产值加起来,也占不到工业经济总量的10%。在走向以集约化为特征的工业化后期发展之路上,内蒙古面临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通过技术跨越实现产业跨越的双重压力。
由18世纪以来的产业革命开创的全球工业化进程,在二三百年间造就了英、美、德、日、法等一批先行工业化国家,部分国家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步入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阶段,到上世纪末,全球200多个国家中已有几十个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或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国内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地方目前也已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而从整体上看,我区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面对如此形势,“如何奋起直追”这一重大命题摆在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规划的156项工程初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然而,由于受前苏联模式的影响,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付出了沉重代价。
2002年10月,十六大提出了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目前,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所有的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资源消耗和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慢慢的变成为推进全区社会生产的强大动力,丰富了工业化内涵。
在此形势下,自治区统计专家张晶提出:“化压力为动力是我区完成工业化的唯一出路。”面对我区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的诸多压力,对工业化发展有着多年研究的区内专家提出,在“如何化压力为动力”这一关乎我区工业化兴衰成败的问题上,内蒙古一定要做出自己的抉择
一定要吸取拉美一些国家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教训,涉及地区经济安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应以引进和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的技术为主,逐步提升内蒙古对工业核心技术的控制能力。对涉及我区产业升级且具有广阔市场发展前途的工业项目及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应坚持合作生产、转让技术为主。承接产业转移,是引进先进的技术和高新技术,不能躺在“复制”的温床上,而应通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变成自主的科技成果。只有坚持“引进复制再创新”,全区工业化的后发优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一定要从根本上消除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参与工业化、城镇化的行政限制,改善农民工、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法律环境,建立支持工业化发展的“城乡一体、公平竞争、打破区域限制”的劳动力市场;一定要加快与工业化进程息息相关的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改革,让更多的城镇和乡村居民享受工业化发展成果,形成工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一定要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降耗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让重大工业节能项目、重大工业治污项目、可再生资源开发项目慢慢的变成为我区项目建设的重头戏,让节约生产、清洁生产、集约生产在内蒙古工业经济发展中坐“正席”,为我区进入工业化后期真正开辟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康庄大道。
一定要充分的利用互联网、电脑技术、通信技术等信息资源优势,以蒙西和蒙东地区为单位,分别打开劳动力、自然资源、技术装备等工业生产要素有序流动的通道,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呼、包、鄂工业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东部盟市资源开发和资源转换一体化发展,实现东西两大区域工业经济的协调发展,加速全区工业化进程。
经济学界流行一个故事:有三个人到郊外旅游,忽然听到虎啸,其中一个人向前跑,第二个人爬到了树上,第三个人却拿起铁棍藏到密林中等待机会第一个人被老虎追上吃了,第二个人在虎啸声中跌落树下被虎咬死了,第三个人却趁老虎饱食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死了老虎。这一个故事给我们以这样的启示:工业化进程中的大风大浪是无法逃避的,只有靠过硬的本领和智慧,才有资格直面压力并变身“武松”,最终赢得生存与发展。
自治区统计局局长胡敏谦提出:“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是新一轮的工业化变革,也是内蒙古实现富民强区的必由之路,而只有智勇双全者,才能有资格在工业化变革中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风雨,并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从而保持工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